今天的临床故事,主角是一位十岁的颅咽管瘤小朋友。她在金垂体治疗后,自己用笔记录下了人生中这段不一样的经历。小编在为她小小年纪就要遭此折磨而感到痛惜之时,也为她不凡的文采和感恩的心所触动。愿世间的一切美好,都能被温柔以待!
注:为了真实体现小患者的想法和感受,本文主体内容均未做改动。
题
记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体验独独属于自己的经历,我也一样,在不断的经历体验中,收获爱,坚强,生命的成长。
----宣宣
我突然被一颗肿瘤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住了近十一年,天天与它朝夕相处,我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2021年8月25日那一天,一次偶然的磁共振检查,让我们发现了它。
这是一颗不同寻常的“小东西”。
命运让我和这位“不速之客”相遇了,在它的霸气存在面前,我显得那么势单力薄,不堪一击。它住在“衣食无忧”的大脑中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在我脑子中“大闹天宫”,哪怕是毫不起眼的小举动也会使我面黄肌瘦,饱受折磨啊!但是它对我的痛苦却无动于衷。
当初,我幸运地降临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快快乐乐、平淡无奇地一天天过着。不经意间,这颗轻手轻脚的小东西,悄无声息地钻进了我的生活,我的命运因此改变。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我们一家平静安宁的日子。当时的爸爸妈妈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我可以想象他们的内心一定波涛汹涌。当我偶尔在病历中发现脑中有这么个小东西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以为可以和良性的它和平共处,依然每天和家人谈笑风生。
直到有一天,我遇见了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王镛斐教授。
王镛斐教授在查看患者的MRI
从爸爸妈妈口中得知王教授是一位在国内很有名望的神经外科医生,这时的我才感觉这个小东西不可轻视了,不然为什么要惊动这么一位大专家呢?慢慢地,我开始平静下来,心想:既然命运安排我遇见这个小东西,那我就在王教授的帮助下和它来一场狙击战吧。因为躲避现实只能加速毁灭,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我只能压抑着内心的恐惧,希望自己将它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然后,征服病魔。
寿雪飞教授在进行手术
即便如此,我也肯定有过不尽的苦痛。在这之前,矮小的自卑轰击过我,吃饭的烦恼摧残过我,颈椎的痛苦侵蚀过我……最难耐的还是感冒和发烧。有时在梦中,我会想拥有长高的瞬间,但身体却不屑一顾;也曾幻想能像妹妹一样,成为一个对食物充满兴趣的“干饭人”。但,那仅仅只是幻想罢了。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令人心力交瘁。手术后的我全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却束手无策;拔导尿管时的嚎叫和泪水,记忆犹新;无数痛苦使我毫无气力、浑身不适、情绪激动。
幸运的我却得到了独特的关心与爱,每次的查房,都令我十分激动。虽然起初的我还没能恢复好,看起来没精打采的,但王教授和寿教授总能找到话题和我聊上几句,病房也因此一室生春。刚做好手术那几天,浑身无力的我情绪低落,神情恍惚。恰好碰着王教授和寿教授的晚间查房,他们见我心情不好,便俯下身,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我的情怳,已经晚上8点多了,他们身上还穿着手术服,脸上冒着汗珠,估计是刚从手术台下来吧。见我总算开心点了,又和我开始聊天,这一幕,让我不禁心酸了。他们也早已累坏了,但仍要坚持查房,仍要加班熬夜,仍要安抚更多病人的心……真的辛苦了!我想,配合治疗尽快恢复是我必须要做的,我开始努力。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被王教授和他的团队感动,也被自己感动。
2021年10月3日
那一天,已经在医院里住了半个多月的我,终于可以离开病床了。我站了起来,发现病好了,可以出院啦!
护士、医生们告诉我,那颗“小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了。这次手术动用了两位教授以及麻醉科主任,在ICU里,还为我安排了单间……你们的叙述,不见悲凉和恐惧,平静、温和。看着你们,我眼中冒出了泪花,是你们,帮助我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感谢亲人般的你们!
我怔在了那里,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幸福,让我忘了这十一年来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该告别华山医院了,像徐志摩《再别康桥》一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真美好,经历这些,无比珍贵……
默默地走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已在楼下的我,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默默地转过身,伫立,目光朝向住院部,护士台,向护士们,向医生们,和那颗“小东西”,深深地鞠了一躬。
内镜经鼻切除颅咽管瘤
华山·金垂体团队系列专家介绍(十一)
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2000年获得复旦大学神经外科博士。2003年晋升副教授,2012年晋升主任医师。曾在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访问交流。具有本学科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及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年手术量在400例以上。
擅长领域:擅长各类脑膜瘤、听神经瘤、脊髓椎管内外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以及垂体瘤、胶质瘤、转移瘤的综合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