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垂体瘤诊疗简介——库欣病:神秘的致死性疾病
马增翼 上海华山垂体瘤中心
2019-04-19 3786

 自从Harvey Cushing于1932年首次报道库欣病(ACTH型垂体瘤)以来,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便成为困扰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医师的一个世纪难题。库欣病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称的垂体ACTH腺瘤,它属于垂体瘤7种亚型之一,肿瘤可致患者血皮质醇激素水平显著增加,引起电解质紊乱,糖、脂肪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病理变化,引发严重临床症候群:向心性肥胖,紫纹、满月脸、水牛背,月经紊乱,痤疮以及经久不愈的感染等。除外这些典型的表面症状之外,病人还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结石,骨质疏松,严重的低钾血症等。由于库欣病是一种慢性耗竭性疾病,无法自行缓解,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紊乱,最终导致其死于严重的心肺及其它重要脏器并发症,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该病自发现命名近百年来,仍面临诊断异常困难,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等困境,被称之为:神秘的致死性疾病(The lancet 1982)。                                               

1.PNG

 由于库欣病对身体各系统及脏器的损伤非常广泛,故决定了该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库欣病的诊疗是一项跨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及放疗等多学科合作的团队工作。库欣病的诊断主要由临床症状、垂体MRI检查及内分泌检查结果三部分组成。其中内分泌学检查对库欣综合征及其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尤为重要。库欣病内分泌检查应包括: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正常或轻度升高、24h尿游离皮质醇(UFC)升高。库欣病患者经典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实验(LDDST)不能被抑制,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实验(HDDST)能被抑制。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岩下窦静脉取血测定ACTH水平有助于提高库欣病和异位ACTH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至今为止,全球的库欣病诊疗指南中仍然将手术作为库欣病治疗的首选,现在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内镜经鼻的垂体瘤手术(近年来得益于内镜和术中导航技术的革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垂体瘤团队作为国际性卓越垂体中心,库欣病缓解率稳定于95%)。在手术不适宜的情况下,推荐的二线治疗方法有:1针对于垂体,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药物抑制垂体分泌ACTH;2针对靶器官肾上腺,可以采用肾上腺切除,以及针对皮质醇合成的抑制剂——酮康唑。另外如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等,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的效果。

 尽管完成了积极治疗与评估,但随访研究发现,该病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在5年随访中复发率达到了10-20%。这一棘手的临床问题促使垂体瘤团队人员毅然开展基础研究,探明其发病机制,力图根治库欣病。

 自2014年起,赵曜、王镛斐、李士其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库欣病发病机制开始进行探索。并于2015年在国际首次发现ACTH型垂体瘤中存在特有的高频USP8基因突变(约66%)。该与肿瘤发生(通过激活EGFR-MAPK通路)和临床表型(肿瘤大小侵袭性、激素分泌量等)密切相关,抑制该基因突变可使原代培养的肿瘤细胞分泌ACTH显著减少(Cell Research,2015,杂志封面介绍)。该新基因突变的发现,被美国内分泌协会副主席Kaiser称之为“对库欣病认识历程中的巨大跨越,推动该病的治疗跨入精准医学时代”(Cell Research,2015,Highlight)。

2.PNG


  鉴于库欣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赵曜教授表示:“即便肿瘤中主效突变基因已被挖掘殆尽,但是离靶向药物应用到临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仍需要更多的了解突变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探寻抑制肿瘤生长侵袭的办法。”

  

库欣病患者随访请添加如下微信,将会由马医生统一安排:

3.PNG


GIF2.gif

微信图片_20190604160211.png